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建立与民营企业沟通交流机制。
严守耕地红线,要统筹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做到稳总量、优布局、管用途、严追责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要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
从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到规范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再到全面落实党政同责,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守住了18亿亩耕地红线,耕地持续快速减少的势头得到了初步遏制,全国耕地面积连续两年实现净增加。截至2022年底,13个粮食主产区均已推行田长制,并不断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公众参与、上下联动的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保耕地,不仅要保数量,千方百计增加耕地后备资源,还要提质量,确保农田必须是良田。各地区各部门充分认识耕地保护的极端重要性,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保护耕地,零容忍管住新增问题,把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落到实处,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保护耕地要像保护文物那样来做,甚至要像保护大熊猫那样来做。
农业农村部、自然资源部联合通报5起大棚房问题典型案例,及时纠正制止、严肃查处各种违法违规占用耕地建设非农设施的行为。不久前,公安部公布6起非法占用耕地犯罪典型案例,依法严厉打击非法占用耕地犯罪活动。据德国《商报》报道,仅美国俄克拉何马州就吸引了60多家德国企业前往投资扩展业务。
德国经济研究所近日发布研究报告称,2022年从德国净外流的外国直接投资高达1250亿欧元,位列报告关注的46个国家之首,这也是德国外国直接投资净流出量有史以来最高值。有专家表示,该现象一定程度上表明德国已开启了去工业化进程。相关数据还显示,2022年12月,美国得克萨斯原油与俄罗斯乌拉尔原油每桶价差已从2022年2月的2.97美元升至36.7美元。正如欧盟委员会执行副主席维斯塔格所指出的,美国《通胀削减法案》在诸多关键产业领域给欧盟带来严重威胁。
西班牙首相桑切斯近日介绍了该国任期内的优先事项,将重振欧洲工业、推动欧洲再工业化作为重要目标之一。法国公布再工业化计划,提出一系列扶持绿色产业及欧洲汽车、电池制造业的措施。
第三,制造业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依托,由两者构成的广义制造业增加值占欧盟GDP比重长期保持在65%以上,制造业的兴衰直接决定着高端服务业的发展前景。此外,人口老龄化、高技能劳动力缺乏也是重要掣肘因素。重振制造业,欧洲面临能源成本压力大、美国产业政策冲击、国际产业竞争加剧等多重挑战。乌克兰危机全面升级以来,欧盟追随美国对俄罗斯天然气和石油产品实施禁运或限价,引发能源供应紧张、通胀加剧等一连串反噬效应。
德国《图片报》披露的一份欧盟委员会文件显示,高昂的能源价格给德国中小企业带来沉重负担。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刘明礼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分析,制造业对能源依赖程度高,能源短缺、价格上升都会影响相关企业及产品的竞争力。例如:欧盟提出《绿色协议工业计划》,以增强欧洲净零工业的竞争力。有分析认为,目前欧洲正在进行的产业转移,与历史上过剩产业或落后产业出走的情况有所不同。
专家指出,相关数据显示,当前欧洲制造业下行风险加大。内部问题:重要掣肘当前,全球制造业竞争日趋激烈,欧洲也在发力。
然而,受欧债危机和英国脱欧冲击,欧盟制造业投资和产值均未明显增加,其增加值占GDP比重并未提升,2020年受疫情影响更大幅降至不足15%,2021年略有回升,但仍低于2012年的水平。能源危机:损害竞争力当地时间7月4日,欧盟统计局发布最新数据显示,石油方面,2022年第一季度,俄罗斯是欧盟最大供应国,份额为26.0%。
刘明礼分析,从传统领域看,美国拜登政府上台后极力推动再工业化,发展本国工业企业。特朗普政府时期,美国曾对欧洲汽车、钢铝等产品征收高额关税,大搞贸易壁垒。(本报记者 李嘉宝)《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3年07月11日 第10 版)。未来,欧洲要继续推进再工业化,基于现有产业结构提高制造业与工业比重不太现实,应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同时加强对已有产业高附加值环节的再造。拜登政府时期,美国推出的《基础设施投资法案》《芯片和科学法案》《通胀削减法案》等,进一步加大了对本国制造业的扶持力度。不少向美国转移产能的公司,都是欧洲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一些绿色新兴产业也在美国《通胀削减法案》等的强势干预下,出于成本考虑远离了欧洲。
德国的《国家工业战略2030》提出深化工业4.0战略,推动德国工业全方位升级。奥巴马政府启动先进制造伙伴计划,提出买美国货的口号,曾引起欧洲国家的抵制。
孙彦红认为,鉴于欧洲国家普遍存在劳动力成本高、能源成本高问题,去年以来一路攀升的利率也提高了企业借贷成本,未来要促进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回流难度很大。意大利推出意大利制造法案,旨在促进制造业发展及完善相关制度。
刘明礼认为,一是成本问题。其二,制造业产品出口占欧盟对外出口总额的比重约为3/4,直接决定着欧盟进口能源和其他原材料的能力。
孙彦红认为,欧洲制造业当前面临许多困难:一是能源密集型制造业受冲击严重。孙彦红表示,2023年1月1日生效的美国《通胀削减法案》,出台包括高额补贴在内的大量措施,以推动电动汽车和其他绿色产业在美国本土发展。中长期来看,该因素将限制欧洲制造业企业的竞争力。1/4受访德国中小企业考虑将生产线迁往国外,能源密集型行业尤其如此。
重振制造业,欧洲面临一些内部挑战。事实上,美国近几届政府都在不遗余力地推进美国制造,给欧洲再工业化进程带来挑战。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欧洲经济研究室主任孙彦红向本报记者指出,2012年,欧盟曾发布再工业化战略,提出到2020年将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升至20%的目标。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近日公布6月份全球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
在数字领域,美国的高科技企业、互联网企业等相对欧洲企业来说,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对欧洲也构成挑战。在欧洲传统产业竞争力相对下滑的背景下,美国扶持本国制造业的政策使欧洲面临冲击。
同时,美国借机向欧洲出口高价天然气,进一步抬高了欧洲的能源成本。除了能源成本,欧洲劳动力成本也较高,且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年轻劳动力相对不足,福利体制面临严重压力。相对美国而言,欧洲金融市场运行较稳健,但在创新激励方面的政策不够,制造业创新投资及成果都明显落后于美国。这需要欧盟在研发创新上投入更多资金,尤其是加强公共部门研发投入对企业部门的引导和激励作用,特别是要激励企业在数字转型和绿色转型的技术创新上实现更多突破。
以德国为例,德国制造业发达且高度依赖俄罗斯能源。该法案推出后,不少欧洲企业将投资计划转向美国,欧洲制造业进一步受损,加剧欧洲去工业化压力。
2022年10月,法国总统马克龙在欧盟峰会后指责美国卖给欧洲的天然气价格比美本土市场售价高出3至4倍,称美国从地缘政治争斗中获取超额利润。在本轮能源危机中,德国制造业受损明显,且经济较早出现衰退信号,对外来投资的吸引力也在减弱。
从新兴领域看,美国推出的《通胀削减法案》将对欧洲绿色产业形成虹吸效应,吸引更多欧洲企业来美投资。孙彦红表示,优势方面,化学、机动车辆、机械等是欧盟的传统优势产业,多数欧洲国家尤其擅长专业化生产与开拓细分市场,具有渐进式改进已有工业技术、并将之与传统手工工艺及文化元素等相结合的突出能力。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